v大发彩神8III官方_app下载注册
福建三明深化移风易俗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
一张碳票当“嫁妆” 不送彩礼送“保障”
今年9月以来,三明市妇联“弘扬婚育文明新风、深化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如火如荼开展,大力倡扬新型婚育文化、良好和美家风,使婚俗文化与文明新风交织相融,让美好生活与文化民俗“双向奔赴”,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推动中国妇女十三大精神落地见效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吴军华
伴随喜庆欢快的音乐,情景剧快板《彩礼少了幸福多 文明风尚润心田》、山歌《婚嫁新风进万家 移风易俗靠大家》《婚姻买卖成负担》、汉剧《连家嫁女新风尚》轮番精彩上演……
这场特别的演出来自福建省三明市妇联近日在大田县召开的全市“弘扬婚育文明新风、深化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现场推进会,“明姐姐故事会”巾帼宣讲队深入人心的特色宣讲让现场洋溢着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
婚俗改革“带头走”,文明风尚“阔步行”。今年9月以来,三明市妇联“弘扬婚育文明新风、深化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如火如荼开展,大力倡扬新型婚育文化、良好和美家风,使婚俗文化与文明新风交织相融,让美好生活与文化民俗“双向奔赴”,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推动中国妇女十三大精神落地见效。
婚事简办“低彩礼”,创新礼遇有关爱
“我们刚领了结婚证,县、镇领导就到家里来颁发‘百年好合’牌匾,还送来了健康保单。”大田县均溪镇福塘村的陈贺铭和郭兰青夫妇俩今年10月1日在家中小规模宴请亲朋举行婚礼,结婚彩礼为68333元。均溪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结合大田县妇联开展的“零彩礼”“低彩礼”奖励工作,为新娘的母亲申请了“康馨保”,并使其成为婚事简办“低彩礼”移风易俗示范家庭。
近年来,三明市妇联围绕农村基层移风易俗现状及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入户走访、摸排实情,日前制定了全市妇联系统弘扬婚育文明新风、深化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方案,对带头弘扬婚育新风、推进移风易俗的家庭典型创新推行“三个一”礼遇措施,即“一份婚育健康礼包、一份家庭关爱礼包、一份创业服务礼包”,并鼓励各县(市、区)根据本辖区实际,对礼遇清单进行补充细化,提供更具本地特色的礼遇措施,通过正向激励,变“推着群众走”为“群众带头走”。
喜把碳票当“嫁妆”,“暖家”品牌领风尚
一张碳票何以成为“嫁妆”?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把碳票当“嫁妆”已并非新鲜事。近年来,常口村将移风易俗与生态文明相结合,村民将自家的林业碳票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女婿,希望他们把守护绿水青山的接力棒代代相传。这一做法为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找到了“新出路”。
常口村妇联还根据本地喝擂茶的风俗习惯,在村妇联执委家中建立“擂茶微家”,“见缝插针”地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庭院式宣传,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新风尚深入人心。
据了解,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婚俗改革、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先后出台《三明市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三明市移风易俗“一县一专项”整治工作意见》。三明市妇联认真落实工作部署,加强与宣传部、文明办、农业农村局、民政局等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立足婚恋、婚育、婚姻、婚俗四个阶段,三明市妇联联动民政等部门,依托市县婚姻家庭辅导中心,通过护航系列化、辅导专业化、服务项目化,提升“婚恋交友、婚检婚育、婚姻辅导、婚俗改革”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服务模式,打造婚姻家庭“暖家”示范品牌,全方位推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三支队伍”走前列,因地制宜树典型
“开展弘扬文明婚育新风、深化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国妇女十三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深化‘我为妇女群众办实事’活动的重要举措,是妇联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广大妇女的有效着力点和切入点。”三明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丁韵芳在弘扬文明婚育新风、深化移风易俗现场推进会上宣讲并开展全系统动员部署,要求各级妇联组织立足职能,发挥优势、联动力量,在弘扬婚育新风、深化移风易俗行动中同题作答、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答好移风易俗工作“新答卷”。
今年以来,三明市妇联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立体化、多层面的组织优势,以及妇联执委、女党员、巾帼志愿者覆盖广泛的队伍优势,形成党建引领、执委带动、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方面,三明市妇联用好用活妇联执委(女党员)队伍、“明姐姐故事会”巾帼宣讲队、“近邻·爱心敲敲门”巾帼志愿服务队三支队伍,带头响应移风易俗号召、签订承诺书;创新通过快板、山歌、戏曲等形式,定期“组团走访”开展宣传宣讲;发挥市县乡村四级“近邻·爱心敲敲门”巾帼志愿服务队作用,推动婚育新风宣传进家庭。另一方面,三明市妇联用好一批阵地,依托市县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婚姻登记窗口等,挖掘朱子文化、居敬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发扬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打造一批婚俗文化宣传阵地,推动“重礼金”回归“重礼仪”。 【编辑:房家梁】
作者:刘培功(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一系列实招硬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搭台子、解束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创造潜力、创业动力被极大激发。他们坚持“四个面向”,奋力投身铸大国重器、挺民族脊梁、立时代新功的生动实践,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露头冒尖,奋战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啃“硬骨头”,破“卡脖子”难题,攻克了一大批核心和关键技术,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青春力量,展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能力显著提升。激励鼓舞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还需要摸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加快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为此,我们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心系“国之大者”,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引导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将个人追求与科研报国相结合,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坚定创新自信、锐意创新创造,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百姓美好生活添砖加瓦。当前,应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着眼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发挥作用,聚焦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营造良好科研生态,让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向下扎根、向阳生长。优良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同样需要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当前,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健全服务人才成长的基础制度,加快营造更加包容、更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以科学健全的培养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托举包括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内的科研人员持之以恒深化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底层原理,为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创新策源。
聚焦急难愁盼,当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路上的知心人、热心人。当前,应进一步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所需所急,提出科学合理且可行性强的倾斜政策,推出更多符合青年科技工作者特点的专项政策,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降压。例如,支持引导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创业咨询、政策解读、产业链对接、上市辅导等一站式全周期服务。加强心理疏导和健康服务,积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养老育幼等高质量服务,切实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探索设立家庭教育、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社区服务等服务平台和热线,以“菜单式”的优质服务为他们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展示风采搭建舞台、创造条件、做好服务,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当好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让更多产品从书架飞向货架。立足科研实践,通过“干中学”“学中用”,打造产学研用紧密协同的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断点和产业化堵点。当前,要继续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到企业、专业合作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开展需求对接、联合攻关、科技咨询、科普培训等,通过地方汇资源、企业提需求、协会搭平台、人才送服务的方式,完成科技成果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此外,推动科普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助力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锐、颜维琦、龙军、禹爱华、赵嘉伟、赵秋丽、冯帆、周洪双
光明日报通讯员 庹炼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9日 07版)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