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大发彩神8III手机版_v大发彩神8III网址
中新网太原11月29日电 题:一张蓝图绘到底 山西右玉的70多年“绿色接力”
作者 杨杰英 辛泰
山西右玉,70多年,林木绿化率从不足0.3%提高到57%。右玉人用一种近乎执着的生态接力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孕育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
“塞上绿洲”山西右玉。(资料图) 辛泰 摄
2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正在进行。采访团采取线下采访采风与线上融合报道紧密结合的方式,积极发现和挖掘真实鲜活的动人故事,全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呈现大美中国。
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属晋西北高寒冷凉干旱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残次林8000亩,绿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积占到76.2%,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
“树是右玉的魂。”这是右玉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许多右玉人亲身经历过“刮风一起尘,白天点油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时期。那时,人们用“养活一棵树比养孩子难”来形容右玉的环境恶劣。
70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始终把植树造林、防风治沙作为县域发展的基础工程,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改善生态、绿化家园,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70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5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9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经过70多年的绿色接力,“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 (资料图) 李秀山 摄
科学造林绿化是右玉最鲜明的主题,也是右玉精神最亮丽的底色。
近年来,右玉县先后荣获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县、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国家级荣誉,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县域4A级旅游景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被选树为全国5个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市区之一,荒漠化防治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塞上绿洲”山西右玉。(资料图) 辛泰 摄
进入新时代,右玉的树已经种了很多,绿起来了。右玉人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围绕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思路,积极谋划产业升级、走向共同富裕。
右玉县委、县政府抓细做实转化、拓展、提升、共享“四篇绿色文章”,努力让土地、资产、劳动力、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
当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沙棘资源进行加工开发,把小灌木做成大产业。沙棘林总面积达到28.5万亩,年采摘沙棘果8000吨左右。12家沙棘加工企业年产沙棘果汁、原浆、罐头、果酱、酵素等各类产品3万多吨,产值2亿多元,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经济林产业链。同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业保障体系建设,盘活森林资源,进一步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
此外,右玉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大力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森林文化旅游产业,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挂牌,获批了西口古道国家森林公园试点建设项目。先后建成了小南山城郊森林公园、四五道岭、松涛园、贺兰山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观光旅游景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
右玉县委书记马占文表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大干快上、急功近利,是不遵循客观规律的表现。右玉是资源大县,本可以走资源捷径,但右玉顶住了压力,不走捷径、踏踏实实,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实践中蹚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绿色生态成了右玉最大的财富。如今,右玉正在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稳步推进扩绿、持续推进减污、扎实推进降碳,让良好生态更好地支撑右玉高质量发展、更多地造福右玉人民。
“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临汾市委宣传部、临汾市委网信办、太原市委网信办、晋中市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社山西分社、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山西分公司共同承办。(完)
向广袤森林要食物(人民时评)
森林食品产业一头连着粮食安全,另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显示,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已经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人均森林食物产量130公斤左右,居世界前列。事实证明,科学利用森林和林地资源,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向森林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能够有力增强我国食物供给能力,丰富食物来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森林要食物”“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森林食品主要是指森林或者林地生产的食物,包括可食性的果实、花、叶、枝、皮、根、脂液以及寄生物、附生物等非木质林产品。我国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公认的粮库、油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森林食品生产,森林食品产业已经成为林草主导产业,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写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国土绿化、荒漠化防治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经济林生产基地,提高森林食品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国经济林面积约为7亿亩,经济林产量2亿吨左右,种植规模居世界首位;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到6亿亩,产值突破1万亿元。开发森林食品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方面,森林食品种类成百上千,不与粮争田、扩大食物生产空间,产品绿色安全、营养健康,可谓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需要继续优化森林食品供给结构。全国经济林挂果面积占经济林总面积的67%左右,一些木本粮油单产不高、干鲜果品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不足,森林食品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要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另一方面,应做强林下绿色食品的深加工,打造林粮、林菜、林下养殖等系列森林食品,加强与食品、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生态森林食品供给能力和水平。
山区林区高质量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森林食品产业一头连着粮食安全,另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从赣南脐橙到秦岭木耳,目前各地已经形成了一大批颇具特色的森林食品产业品牌。开发森林食品,离不开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形式,形成全社会参与森林保护、促进林区发展的良好机制。以完善林下经济产品标准和检测体系来强化服务,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来激发活力,持续促进产销对接、强化科技支撑,就能进一步调动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广袤的森林在提供丰富生态产品的同时,还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着多样的食物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生产布局,做好政策支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一定能将更多营养健康的森林食品端上消费者的餐桌,进一步厚植粮食安全的根基。(常 钦)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9日 05 版) 【编辑:房家梁】